
本报记者 罗 珺
“回想起去年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情景时,我还是会感到很激动。作为一名基层工会工作者,我只是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地做了应该做的工作,党和政府却给了我如此高的殊荣,这是对我极大的信任和鼓励,这份荣誉对我而言是激情奋进的动力,更是沉甸甸的担当与使命,同时也是我今后工作的动力。”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总工会帮扶中心主任韩海英这样说。
的确,扎根工会一线近34年,从事困难帮扶工作20多年,韩海英始终坚守在服务职工第一线,把帮助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作为第一追求和责任,立足本职岗位,潜心学习业务知识,时刻把职工冷暖放在心上,将责任扛在肩上,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中。
清水乡卫生院一名职工因患肾衰竭无法正常上班,妻子不堪重负与其离婚,还把两个上初中的孩子留给了他。家庭一度陷入困境,治病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昂贵的医药费成了沉重的负担,家庭刚性支出严重超出每月收入。韩海英获悉情况后立即按困难职工帮扶程序开展工作,在确认情况后,及时为他建档并申请医疗帮扶资金,进行医疗帮扶和叠加救助。几年来,韩海英多次上门走访,带去工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他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工会帮助,帮我渡过了难关……”
为全面提高帮扶成效,韩海英创新帮扶思路和举措,强化工会倾斜性常态化帮扶措施,做到“一般困难机制帮、突发困难及时帮、突出困难重点帮”,做到对每一名困难职工心中有数,谁的家人患病,谁的孩子因家庭困难上不了学,谁遇到突发意外状况,她都惦念在心。
民政局一位临聘职工是单亲母亲,她的儿子被大学录取,四年的学费对生活本就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她拿着录取通知书既兴奋又忧愁。韩海英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她,详细了解她家的经济状况,经信息比对等程序后,为她提供了6280元金秋助学金。她紧握韩海英的手哽咽地说:“工会帮我解决了燃眉之急,圆了我儿子上大学的梦,工会真的是职工的‘娘家人’。”
从那以后,金秋助学形成了长效机制,目的是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子女因经济困难而辍学。韩海英以自己的爱心和敬业帮助一户又一户困难职工家庭渡过了难关,她始终把困难职工当成亲人,带着真心,带着感情,切实帮助困难职工,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大部分工厂停工,韩海英焦急万分,想到工厂停工无疑会导致刚脱困的职工家庭遇到生活上的困难,她心急如焚,拿起电话向脱困职工一一询问情况,先后为38户在档和107户解困脱困职工带去了总共67.5万元疫情生活补助和春节慰问救助,把工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传递到了职工的心坎里。
韩海英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工会帮扶的初心和使命,怀着对困难职工的深厚感情,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困难职工的认可,广大干部职工亲切地称她为“最美娘家人”,先后帮助1658户城市困难职工稳定实现解困脱困,让困难职工真正感受到了工会干部是职工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
2020年10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第三方验收工作期间,韩海英的丈夫因突发心梗在西宁住院,她却因忙于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没能及时看护。当她匆匆赶到医院时,丈夫已被推进了手术室,而她只能在手术室外默默哭泣,一遍遍责怪自己是个不称职的妻子。手术后的丈夫没有说一句埋怨的话,只说“你不要自责,这些年你在帮扶工作上加班加点,而且这次第三方评估验收,不就是对你多年工作的检验吗?你看我这不是好好地在你面前嘛。”这一刻,韩海英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韩海英从满眼青涩到芳华渐逝,在同一个岗位上送走了无数个朝霞暮霭,不变的,依然是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简单而美好的理想。“今后我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扬工匠精神,从职工利益出发,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当好职工的‘娘家人’‘贴心人’无愧于所获得的荣誉。”韩海英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