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一对五十多岁的夫妻在家中中暑身亡,从发病到去世,不足十个小时。
空调坏了,门窗紧闭,室内温度高达40度。这个看似“偶发”的悲剧,其实远不止个案,而是一个正在悄然逼近的公共健康困境。
夏天的“热”,不只是天气问题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用“高温预警”、“热射病”、“防暑降温”这类词汇来应对夏天。但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热”在现代生活中的复杂性?
古人怕热,但古人的生活节奏和方式,远不如今天这般紧张而封闭。如今的城市人,住在高层钢筋水泥之中,封闭结构导致热量无法散出;不少家庭出于安全或隐私考虑夜间紧闭门窗,反而困住了自己。
高温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产物。
在河北这起悲剧中,夫妻二人没有意识到高温已经从“难受”变成了“致命”。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健康常识,而是因为我们的日常经验中,尚未建立起对“热”的真正警觉。
热射病:被低估的“隐形杀手”
医学上,中暑并非一个单一的病种,而是从轻度的热痉挛、热衰竭,到最严重的热射病的一个连续体。而热射病,往往来势汹汹,致死率远高于许多人想象。
资料显示,热射病的致死率可高达50%以上,尤其是在高龄人群、体弱者、慢性病患者中发病后,死亡可在数小时内迅速发生。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医学统计中反复出现的结果。
热射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往往出现在“看起来还好”的情况下。
患者可能只觉得有点头晕、无力,等到意识模糊、抽搐时,已经进入不可逆的器官衰竭阶段。河北这对夫妻,就是在“稍微扛一下就过去了”的判断中,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事后”才反应过来?
从公共心理层面看,人们往往对“看不见的危险”缺乏足够的警惕。高温不像洪水、地震那样具有破坏性画面,它更像是一种“慢性杀手”。
很多人将“中暑”视为一种可以“喝点水、吹吹风”就能缓解的小问题,这种认知误差,源于我们对热的“文化理解”过于表面化。
气温并非唯一决定因素,湿度、通风、身体状态、服装、饮食,都是影响中暑风险的重要变量。
换句话说,35度的干热和35度的闷热,不是一个概念。穿着密不透风的衣物、饮酒过量、空腹暴晒、过度运动,都会让身体热量调节机制崩溃。
空调,不只是“享受”,更是“生命保障”
在这起事件中,空调坏了,是一个触发点。很多人觉得“扇子一摇也能过”,或者担心电费,“忍一忍就行”。但在极端天气下,空调已经不仅仅是舒适工具,而是某些群体赖以生存的条件。
尤其对于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儿童,这些群体的体温调节能力本就较差,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风险远高于普通人。即使不开空调,也应确保良好通风,并定时补水休息。
空调的意义,在极端天气下,从“可选项”变成了“必要项”。
这并不是在倡导人人都开足空调,而是提醒我们,不能再以过去的生活经验来对抗如今更极端的天气状况。技术是人类对抗自然的方式之一,合理使用技术,不是“矫情”,而是理性。
高温时代,健康需要“重构认知”
今天的高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酷暑”那么简单。气候变化让极端天气成为常态,而城市热岛效应、居住结构密闭化、交通工具密集化等,都在不断加重个体的热暴露负担。
但我们的生活节奏、工作制度、健康观念,似乎还停留在过去。许多工地、快递员、外卖员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却缺乏足够的休息空间和补水设备。这并不是个体选择的问题,而是制度设计对温度理解的滞后。
健康不仅是个体责任,更是社会结构、政策制定与环境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如果我们还在用“忍一忍就过去”的方式来面对高温,那注定还会有下一起“河北夫妻式”的悲剧发生。
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
中暑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曾有报道显示,年轻人在健身房锻炼过度,高温中突发热射病;也有骑行爱好者在高温天长途骑行后晕倒在路边。它从不挑人,只挑时机。
我们需要做的,是更新我们的认知模型:高温不是“脾气暴躁”的理由,而是“身体预警”的信号;不是“多喝水就好”的小问题,而可能是“透支生命”的大代价。
真正的健康,是建立在科学与自我觉察之上的日常选择。
及时补充水分,但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穿着宽松透气衣物;高温时减少高强度运动;最重要的是,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信号,不要轻视任何一个“热得不对劲”的感觉。
健康科普,不该是“事后新闻”
每一次热射病的新闻背后,都有一个“本可以避免”的叹息。但真正有效的健康科普,应该在悲剧发生之前就进入日常生活。
这就需要媒体、教育、医疗系统共同参与,将“防暑”纳入公共健康议题,而不是每年夏天才临时提醒几句。学校可以普及中暑知识,社区可以设立清凉点,企业可以弹性安排工作时间。
健康,是一种生活能力,也是一种社会共识。
当我们不再将“扛热”视为一种英雄主义,而是用理性与科学去对待高温,那么这个夏天的“高温预警”,才真正有了意义。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李强,王莉.热射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急救处理[J].中国急救医学,2020,40(6):525-528. [2]张勇.高温热浪对城市居民健康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22,39(3):217-221. [3]陈志宏,刘晓燕.城市热岛效应与居民健康风险关系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1,37(10):1345-1349.